悦读·齐思·共成长——《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教师阅读分享活动(三)
发布时间: 2023/3/24 9:14:42 77次浏览 作者: 徐琳
《让学生创造着长大——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核心理念解析》一书是由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所著。本书的内容聚焦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以及各科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核心理念。作者认为,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他提倡让一切学科知识都变成学生探究和使用的对象,让一切知识、技能都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经历知识的诞生和使用过程,让探究与创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创造着长大。
在开云电竞,有这样一群爱读书的数学老师,他们以饱满的热情,乐观的态度,潜心阅读,积极研究。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国家课程深化改革的呼应,他们始终牢记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使命与担当,他们不懈地追求着完美的课堂教学,坚持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老师们重点研读了第四章《“新三维目标”:课程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重温那些幸福的阅读时光吧。
一年级数学组 梁倩茹
2022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这是对“三维目标”的继承与发展。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将“三维目标”融合起来,回到真实情境中去,经历真实的实践过程,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将静态化的“三维目标”转化为动态的“新三维目标”:大观念、新能力、新知识。
阅读完第四章内容,意识到教师在依据“新三维目标”进行教学时要重点关注以下内容。首先,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生活情境和学科知识,让学科更好地融入生活。新课标也指出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低年段的孩子对生活有很强的好奇心,我们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设计丰富的表现性任务,让学生通过应用知识而学习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要找到知识点背后的生成性主题和核心概念,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让课堂活动围绕着大任务来进行,让孩子们的思维在课堂上动起来。也可适当在教学中渗透学科实践,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创中学。最后,要灵活设计系列探究活动,从“新三维目标”引出本质性问题和探究线索,将大观念不断细化,形成一个个探究活动。
“新三维目标”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理解力的发展,关注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关注知识的本质与内在联系,值得深思。
二年级数学组 葛吉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根本区别是增加了课程目标的理解维度,由静态化的“三维目标”发展为动态性的“新三维目标”——大观念、新能力、新知识。在新课标和“新三维目标”的学习中,我觉得信息可以传播,但理解无法传递,孩子们要在“准专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经历真实实践,不断学习、理解、应用、再学习,进而引导并帮助孩子不仅能用“双基”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还能应用强而有力的“学科观念、理解或思维”应对不可预测的情境,解决复杂问题。在大观念背景下,通过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情境,不断理解、创造和学习新能力和新知识,从而提升孩子的核心素养。
三年级数学组 张月
作为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经常反思。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要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也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这样在反思中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不断进入教育教学新境地的钥匙,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四年级数学组 杨敏
课余时间,我仔细翻阅了《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这本书,重点阅读了第四章《新三维目标:课程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收获颇多,当前的课程改革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已不能适用于现有的教育形态。于是原有的静态化的“三维目标”发展为动态的“新三维目标”——大观念、新能力、新知识。通过对新三维目标的理解,我体会到在教学中要善于从零散概念中统整或提炼出来核心概念,将有限的、深层次的重要观念进行有意义的联结,共同构成学科的连贯整体;要学会创造真实情境并设计真实表现性任务,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并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情境中的实际问题;知识技能要与大观念建立内在联系,成为学生理解大观念的手段、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我们可以依据课程内容生成探究主题,创造新学习环境,设计表现性任务和系列探究活动,建立学习共同体组织,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促使学生更主动、更有创造性地开展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年级数学组 肖畅
《让学生创造着长大》第四章内容提出践行核心素养观,意味着我国基础课程体系开始走向“新三维目标”即大观念、新能力、新知识。所谓“新能力”即将一门课程的大观念及相关知识技能应用于真实的情境,完成真实的任务,开展真实实践的做事的能力与品格。因此学会创造真实的情境并设计真实表现性的任务是核心素养时代对广大教师的必备能力。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真实问题情境。同时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的生活。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发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共鸣,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1厘米的小尺子测量练习本的厚度。在测量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本太薄了,如果用1厘米做长度单位来测量就太大了。这样真实的矛盾情境,有效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自然而然地想要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激起他们想要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内在需求。一个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真实问题情境,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的津津有味、兴趣盎然。
六年级数学组 肖立山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形成的满足终身发展需求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为更好地完成进一步学习的任务和顺利解决未来面对的复杂问题奠定基础。“三会”既是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中追求的目标,也是与学生终身发展密切联系的长远目标,以“三会”作为课程目标的统领具有重要意义。
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体现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表现为“四基”“四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些目标继承了以往的数学课程目标,并将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的表现体现在学段目标中,落实到各学段的学习内容中。
通过本次研读活动,老师们对核心素养、课程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明晰了核心素养理念指引下的课堂教学。相信老师们一定会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胜任力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朝着新的三维目标迈进,构建新的活力课堂,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